最近一段时间是各地“两会”密集召开时期,也是政府工作报告集中“晒成绩”的关键时期。尽管淡化GDP已成共识,但是GDP仍然是各地争相比拼的关键指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经济增长抢眼的城市都在集中发力“万亿GDP”,并希望挤进这个代表了经济增长皇冠的俱乐部。
如图所示,近些年来刷新万亿GDP记录的城市稳步增长,从2006仅有上海的GDP达到万亿大关,到今年有17个城市的GDP突破万亿元。作为领头羊的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城市,则把目标瞄准了3万亿GDP的又一个高度。与此同时,各省份也在摩拳擦掌,希望在这场万亿GDP俱乐部的抢夺战中拔得头筹。万亿GDP对一个城市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图1 中国历年万亿GDP城市数量
注:2019-2020年数据根据各城市GDP总量和近五年经济增长率预测。
首先,对于城市来说,只有做大经济总量,才能更大范围地实现规模经济。GDP总量体现了当地经济活力和区域辐射力,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归根结底同经济总量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有很强的规模效应,特别是当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达到一个量级后,这种规模效应会进一步放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发展为特大城市乃至超大城市。这使许多城市都在谋划同周边城市的合并,期望通过摊大饼的方式做大经济总量。比如,最近济南市就将邻近的莱芜市合并,经济总量一下子增加了不少,也为其提升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也会有很多城市成为“收缩城市”,人口不增反减,成为未来城市竞争的输家。认识到中国城市分布格局的这种巨变趋势,各地加快做大经济总量就成为题中之义。
其次,各地争相进入GDP俱乐部,也是由于缺乏其他更为可靠和取得共识的衡量指标,用GDP来衡量各地实力是一个无奈的次优选择。
尽管绿色GDP、幸福指数、高质量发展水平等概念越来越流行,但它们尚未取得人们的普遍共识,要想真正在技术上完善并得到社会普及还尚需时日。
热衷于GDP并非中国所独有,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做法,毕竟GDP本身就是西方国家发展的统计指标。比如,2012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未来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 of the future)互动地图,就可以追踪各大城市的经济前景。麦肯锡咨询公司开发的全球城市经济地图数据库显示,到2025年全球600座城市的GDP增长将占世界总和的65%,其中中国城市就会贡献28%。面对全球经济版图的大变局,中国城市对于GDP的“焦虑”也就不言而喻。
来源 ;凤凰网文丨特约评论员马亮
湘公网安备 43011202000139号
本站法律顾问:黄岑钢(湖南湘声律师事务所) 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731-88256258 网站联系邮箱:hgz@mszsx.com 本站QQ群:43195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