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0年,消费维权舆情呈现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涉疫情消费维权问题凸显;二是互联网消费热度高涨,直播带货、在线教育、网络游戏等“云上”消费维权较为突出;三是新业务、新模式带来新消费问题,互联网经济“强监管”呼声走高;四是传统投诉热点仍是舆论焦点,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11月30日,抖音号“东莞日报-i东莞”一则“东莞一公厕取纸竟要人脸识别,你怎么看?”的短视频将公厕的人脸识别设备引入网民视野。随着舆情的发酵,舆论对公厕内人脸识别系统的安全性和必要性等话题展开热议。
家长群、家庭作业成为家长的“不可承受之重”由来已久,上述热点事件被舆论场聚焦并引发关联解读,深刻反映出当前家校教育分工不均的问题,家校教育权责边界再一次被大众讨论。
纵观此次舆情处置,政法机关打出“调查组发布联合通报、司法局吊销鲍某某律师执业证书、公安部决定对鲍某某驱逐出境”的组合拳,动态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推动舆情走向平稳正面。
宁波中梁首府小区业主给物业送上“干啥啥不行,收钱第一名”锦旗以来,短期内再次发生的多起给效仿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对于业主送锦旗行为,万科物业给出的“拟申请退出小区服务”的回应,也将相关话题的关注度推向高潮。
重庆的8D魔幻立交,西安的不倒翁表演,厦门的海景地铁……这些自带流量的场景画面,吸引大量游客在网上传播分享。专家指出,火爆的人气背后,如何将流量经济变成增量经济,塑造真正的城市竞争力,是网红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部分地方由于发放不够精准、“薅羊毛”和虚构消费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消费券实际作用的发挥。一些消费者反映,部分消费券发放不精准,存在“需要的领不到,领到的不消费”的问题。
“一觉醒来老婆不见了”……如此离奇的案情足以激起不少人的兴趣和关注。诸多网友“福尔摩斯”上身,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展开了一波波讨论,颇有几分“全民云断案”的意思。互联网时代,这种对热点案件的“云关注”“云参与”甚至“云裁判”,并不稀奇。
【摘要】基层干部身处舆情汹涌的网络时代,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是其治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基层干部要不断提升网络
近期,多个涉及教育事件的社会舆情事件频频刷屏,并占据热搜排行榜引发网民热议。例如宿迁一教师组织全班为某艺人跳舞应援事件、“钟美美”模仿刷屏事件、广州家长栽赃陷害老师事件、山东女子被顶替上大学事件、艺人仝某往届生伪造应届生高考身份造假事件等等。
宿迁小学老师组织学生应援偶像的行为毕竟个例,但自媒体平台上部分网民以“教师天团”为标签对话题进行引导,极易对教师群体造成伤害,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对舆论动态进行及时跟踪,对“妖魔化”教师群体的极端言论进行有效引导。
近来,网络已成为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授课方式。习惯面授交流的授课者虽大都能意识到网课内容本身存在风险,却往往还没有注意到其他潜在的风险点,例如,入境画面中有可能引发舆情聚焦的细节问题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从各大互联网公司及医疗机构自发上线互联网医疗服务,到国家卫健委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利用好互联网医疗资源,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应用在短短一月的时间里经历了由自发使用到自觉使用的转变过程。
郑州火车站4部自动扶梯耗资数百万安装的电梯竟8年发挥不了作用,虽然媒体多次关注、追问,但相关部门却总以“无主电梯无责任单位”为由搪塞、拖延,如今4部电梯已锈迹斑斑,引来了央视的追问。
自12月15日“武汉大学清退92名外国留学生”的消息在网上引发关注,舆论开始发酵,12月16日舆情继续被推高,相关微博话题的阅读量达3.7亿,讨论量达1.5万。
今年7月,河南女孩小闫因求职需要在网上向被告投递简历,应聘法务、董事长助理两个岗位。但都被回复不适合此岗位,原因皆为“河南人”。小闫认为公司招聘存在地域歧视行为,将公司起诉至法院。
浙江省公检法联合发布《关于办理“醉驾”案件若干问题的会议纪要》(以下简称纪要),规定醉酒后接替代驾进小区不属“道路醉驾”、呼气测试酒精含量超80mg/100ml即刑拘、汽车“醉驾”案件不起诉或免刑标准放宽至170mg/100ml以下。
培训机构为什么喜欢一次性收取长时段的费用,又为什么喜欢撺掇学员贷款呢?它们的如意算盘或许在于,提前把现金流掌握在自己手上,而学员通过分期付款却好像在按月付学费,不会有痛感。